「CECI經典50大事記之二」 初試啼聲中山高
2019-05-07
%E9%80%9A%E8%BB%8A.png)
揚名立萬的起點-中山高速公路
「中山高速公路」這一條廣為國人所知,全台灣第一條貫穿全島南北的高速公路,在大家既有印象中,這是蔣經國時期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也是推動國家經濟成長的重要道路。然而在這條道路興築的背後功臣卻鮮少有人提起這段過往。
1970年代,兩岸局勢持續處於緊張對峙狀況。政府一方面整軍經武,另一方面持續進行經濟扎根。國際貿易也由入超漸轉為出超,對外貿易也蓬勃發展。根據經濟部資料統計,1969年我國國民總生產額達到新台幣1千900餘億元,是17年前(1952)的10倍。
雖然經濟表現越來越好,中東戰爭卻開打,國際原油組織為了制裁以色列實施禁運,國際原油價格三級跳,我國物價不斷創新高,演變成歷史上的第一次石油危機。

興建中山高速公路的興建構想其來有自,而且概念很早就有,只是遲遲未付諸實現。當年國內通連南北既有道路以省公路為主,只不過路幅狹小且過長,穿越密集都市區時所耗費的時間更久。一切順利的話,由台灣頭開車到台灣尾八小時的時間堪稱正常。
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交通運輸量需求日增,既有公路逐漸不敷使用,根據國道高速公路局統計資料顯示,早在50年代時西部幹線公路就已經出現不堪負荷的現象,因此欲借鏡日、韓推動高速公路建設以求增加內需並促進經濟發展的模式。
然而中山高速公路並非台灣第一條快速公路。早在1964年時,基隆到台北的麥帥公路(麥克阿瑟公路)正式完工啟用通車。這條民生運輸與支援軍事作用的道路興建原意甚佳,且規劃設計時就是以高速公路規格辦理。只不過因為礙於經費關係,原本雙向各四線道變成雙線道,加上南北向道路中無分隔島,且路廊經過的山壁時有破碎崩落意外傳出,行車安全上令人卻步,雖持續進行維護整修,先天體質不佳卻是事實。


但是村里道路充其量屬於人體血管中的微血管,較大的道路就是縣道、省道,算是較寬大的血管,只是主動脈的高速公路僅有基隆到南京東路敦化北路口這段麥帥公路,內湖以南到高雄並未有任何足以支應大量運輸需求、快速通行真正的高速公路。
內湖到基隆部份則是將麥帥公路部分路廊納入,擴大成為現在為人所知,北起基隆南至高雄貫穿全島的「國道中山高速公路」,簡稱「中山高」,並納入十大建設計畫中。
此決議一出,全國人民都贊成嗎?其實並不然。一來是當年在國家建設需要之處與民眾溝通上有所落差,因此反對意見不少,當初立法院諸公們就有很多的意見,反彈最多的理由是認為當年私家車大都屬於少數上位富有者所有,私家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是一種權貴表現;二來國內當時現有車輛數不過5萬餘輛,需要一條高速公路提供使用是否有其必要。等等諸如此類反對意見。
另外,這條高速公路的興築,也間接呈現國父 孫中山先生於實業計畫中所言:「交通為實業之母」的經國大略,因此中山高速公路就以未來20年的車流量規劃為設計點進行建設。放眼現在,當年的預估交通量成長評估僅20年的時間來看已經不夠,因此中山高速公路在完工之後,又依照需求持續分段進行拓寬或建設平行高架道以胃納更大的車流,這些後續工程也大都是中華顧問與子公司台灣世曦的成果。不過這是後話。
有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援加上國內燃料費提撥等資金挹注,規劃工作開始順利進行。部分工程的錢是有了,但是設計與興建的技術能量卻未能跟上,當時我國工程技術底氣還不足,根本無力獨自規劃如此巨大的交通要案。此時政府決議,央請美國帝力凱撒工程顧問公司、德國道基工程顧問公司進行主作,普成立不久的中華顧問工程司進行協作,一方面跟國外顧問公司學習,一邊為後來國內外重要工程案打底。
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大家都知道是中山高速公路,原名南北高速公路,後更迭全名為:「國道中山高速公路」,「國道」地位的確認的由來,是時任行政院長嚴家淦先生在1969年8月29日當天所定調。嚴家淦說:「南北高速公路因為穿越台北市與台灣省各縣市,故將列為『國道』。由中央負責修建、運輸、安全及其他有關業務」。
中華顧問前副總經理堵一強認為,中華顧問協助興建中山高速公路,某方面而言是我國經濟向上走的幕後功臣,只是在幕後鮮為人知。

中華顧問創立後的第一案,就是與DCI合作中山高「台北-三重」路段,後續再共同進行「內湖-台北」以及「中壢-楊梅」路段設計;另也將利用原本麥帥公路部分路廊予以拓寬,並截彎取直部分路廊,另修築中山高「基隆-內湖」段。經驗有了之後,在不依靠國際顧問公司的情況下,在第三期計畫中,獨自完成「苗栗-台中段」、「台中-嘉義段」全部規劃設計工作。

在1971年聯合報7月23日見刊第二版的報導就簡要說明了基隆-內湖段工程進度,同時也出現中華顧問的名字:「高速公路內湖基隆段工程,曾委託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服務部辦理運輸量調查分析,現正由中華顧問工程司負責規劃設計,預計於年底設計完成...」。
南部路段部分,中華顧問與德國道基合作,進行嘉義到新市路段的新建工作。其中,中山高中部路段最為知名,跨濁水溪的「中沙大橋」,也是中華顧問的作品,這也是中山高速公路中最為知名的「友誼之橋」。

除中山高本線外,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共十四個交流道;后里、員林、斗南以及岡山五個收費站以及泰安、西螺兩收費站跟戰備有關的兩條戰備跑道,全都是中華顧問負責項目。
綜觀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工程,中華顧問全員莫不投入巨大心力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從規劃、量測、設計、施工、監造等都毫不懈怠,不論東北季風起的寒風刺骨;抑或是夏炎高熱的氣候,當年每一位中華顧問同仁,都是為了國家未來打拼,把能參與中山高建設當成人生中最為榮耀的一件事情。
與國道二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相較,中山高的陸堤段比較多,原因就是當年土地徵收紛爭少,因此可用陸堤的方式就可以解決路廊需求,但是國道二號興建時,民意崛起,需要更多的費用才能徵收土地,因此大都採用橋梁的方式通過。這也是外界較少人知道的差異點。
天晴天雨,工程之中屹立不搖的身影
回想起那段築路過程,曾經參與這段道路建設的老中華同仁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回憶不完的過往。曾參與該項工程的林樹柱前輩回憶苗栗在三義段的工程是艱辛過往,他說:「那段路在標高最高的苗栗山丘地帶,不僅須跨越眾多巨大河川以及地質軟弱的平原地帶,地形、地質變化也多,而多達200餘座的橋梁、箱涵,都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
這個堪稱不可能的任務,就在所有參與同仁與包商的共同努力下在期限內完工。林樹柱特別強調,經歷921大地震那樣的強烈地震,當年我們所負責的工程依舊無恙沒有損壞,足見當年中華顧問工程司對中山高速公路下的功夫有多深。

為了讓中山高的設計案能夠順利進行,所有中華顧問的同仁們發揮通天本領,有關係拿到資源就拿,遇到沒關係的就想辦法突破。就這樣一點一滴的讓中山高順利成形。萬惟俊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他曾因為參訪的關係到日本,突然想起設計用的繪圖工具曲線版就是日本的產品,因此二話不多就聯絡當地供應廠商直接訂購了各類尺寸規模的曲線板共四大箱,然後就這樣一路由日本扛回台灣。四大箱的曲線板重量自然驚人,但是萬惟俊不以為苦,因為這是中華顧問同仁所需要的,而且直接由日本買價格只有台灣採購的一半。他說:「那時候大家就像一個大家庭,誰付出多少,有誰計較過?大家都以身為中華顧問的一份子為榮!」
因工程而結下的友誼也讓中華顧問同仁念念不忘。堵一強就有這樣的感覺。他說,他十分懷念四年興建中山高的日子:「當初剛進入中華顧問就被派任到三中段(三重-中壢)擔任第7標的監工,工作團隊士氣很高,上工時十分認真一點都不打馬虎,下班時則是一起用餐,一起歡樂,就像一家人一樣不分彼此互相協助。」當年因工作發展起來的友誼讓堵一強至今念念不忘。
要是時光再從頭來過,堵一強說還是願意站在中山高的興建第一線上,為這個國家重要建設奉獻自己。這句話不僅在他身上說出,許多曾經經歷這一段工程的中華顧問同仁也有一樣的看法。
工程品質100分只是最低標準
當然,優異品質的工程背後,來自於自我的堅持與大家共同的信念。中華顧問不只當年或現在,對於工程品質的要求不是只有100分,而是超過,100分只是工程的最低標準。也因為嚴格要求,總是有一些小狀況發生。例如也曾有同仁發現中午便當裡面有沙子,有人告知是因為過於嚴格的品質要求因此有人懷恨在心而故意放沙子在便當裡。但是同仁卻笑笑而過,未曾當一回事,而是認為是因為現場風沙大吹進去的。
參與中山高速公路第一線設計的中華顧問,並非全是男性的天下,心思細膩婉約的女生在當時以男性為主的土木職場雖是少數,卻是中山高速公路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要角。專長於水利工程的張月珠就是其中一個。
她回憶剛踏入中華顧問就是在中山高速公路建設最顛峰的時候,當時的她是才剛踏出臺大校門的新鮮人。面對緊接而來的高速公路排水設計工作,她不曾皺過眉頭,就把這個案子當做自我歷練,在檯燈下看完一張張設計藍圖,細細幫同仁確認設計圖是否有誤,最終讓中山高排水系統得以興建完成順利啟用。
中山高內湖-基隆段也有段中華顧問同仁內斂於心的愛意。內湖-基隆段部分前身是麥帥公路,也是我國第一條收費的快速道路,這一條美援建造的公路先天體質不良後天又失調,遇到大雨容易坍方,安全設施也不足。當時已經在司內任職的王長芳就被派到該路段擔任監工,而這條路段也是王長芳太太每日台北到基隆工作往返必經之道。他深深的了解,內湖-基隆段品質沒堅持,就不會是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對於保護妻小與工程品質責任感驅使下,王長芳在工地總是專注的緊盯所有細節,深怕一沒注意埋下日後意外的因子。這樣的堅持,就是對家人愛的表現。
“因為我們在設計到監造都「照起工」,也不會對外透露任何訊息,
因此軍方特別信任我們”
堅實國防的推手
漢光演習中山高速公路戰備跑道戰機起降演練屢屢成為新聞要角。中山高速公路於1978年10月31日通車。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通車前曾經有過一段戰備測試過往。中山高速公路由北到南有中壢戰備道、員林戰備道、民雄戰備道、麻豆戰備道以及仁德戰備道。這五條高速公路兼戰備道的設計,主要是師法國外的戰備觀念,在戰爭時第一個被破壞的就是各機場跑道,為了讓空中迎敵的我方戰機有一個備降場能夠進行加油掛彈補給再起飛,因此筆直的中山高速公路就成了首選。
中山高速公路執行起降演習已經許多次,雖然根據青年日報刊載,第一次起降演練是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前10天,由時任F104飛行員宋孝先先生進行起降測試。他在青年日報所刊載的回憶中提到該次起降事前毫無前例可循,因此整備特別慎重,也經過多次演練後才在10月20日正式進行。
不過更不為人知的,則是起碼有兩段中山高速公路工程有戰備跑道的路段,就曾出現起降測試。副總經理職位退休的堵一強回憶,他當時負責的是三重到中壢段(三中段)的箱涵工程。三中段完工後到啟用中的某一天,天空中出現桃園空軍基地起飛來的T-33教練機、F86軍刀機降落在中壢戰備跑道上,而且當時的駕駛員還下飛機與現場待命的中華顧問工程司同仁聊天,並且強調:「戰備跑道的平穩度比桃園軍用機場還要好,十分的舒適」。堵一強說,這句話讓他與共同參與這項工程的所有同仁感覺到自豪。
另外更不為人知的則是後來的第二高速公路,也曾有戰備跑道設計構想,地點就在現在的東山服務區附近,並且可利用東山服務區的地形作為加油、掛彈補給之用而有相關設施的規劃,只是後來這個計劃並未施行,我國唯一能起降飛機的高速公路就只有中山高速公路。
中華顧問所給人的印象就是認真不馬乎,實事求是,工程品質有目共睹,因此屬於機密的軍方也因此緣由跟中華顧問有所關係。許多中華顧問資深同仁曾透露有經歷過軍方大小不一的工程設計或監工,由戰機到戰車,相關海內外軍事設施等等不一而足,不過卻僅止於此,細節從未對外透露。前輩們表示,這是因為我們在設計到監造都「照起工」,也不會對外透露任何訊息,因此軍方特別信任我們,中華顧問也對我國的國防盡了很大的心力,也是我國堅實國防的推手。
南來北往永不止歇
中山高業已完工超過40年,40年來,中山高速公路車流每日不息,南來北往之際,經過每一路段、每一角落,都有中華顧問工程司同仁揮汗辛勤工作的身影留由駐,勤奮為國的精神早已深深地刻畫在這條西部重要的交通動脈中。曾有人言:「軍人的勳章在戰場,在胸膛,而我們中華顧問工程司的所有同仁,他們的勳章就在這些工程裡」。簡單的幾句話道盡50年的榮光,也為這50年來在土木工程顧問領域兢兢業業的所有中華顧問工程司同仁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