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2025/01/14

2025軌道菁英研習營(第八屆)正式登場

知識分享2024/12/31

香港鐵路與德國菲利克斯巴士的ESG推動策略

知識分享2024/12/25

美國事故資料系統介紹

知識分享2024/12/24

我國道安全人教育介紹

知識分享2024/12/24

日本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介紹

中華技術講座邀請世曦林啟豊資深協理分享智慧鐵道發展與推動策略

中華技術室 2024-06-05

新一堂的中華技術講座今(5)日邀請世曦林啟豊資深協理在北科大的中華技術講座中分享他參與國內智慧鐵道系統建置的經驗,從鐵道局訂定的智慧鐵道發展策略,到鐵道智慧化的三項發展主軸 : 數位轉型應用服務、智慧鐵道整合平台,以及標準資料的介接整合,都逐一說明,讓同學們對我國智慧鐵道的規劃與發展現況,有更進一步瞭解。

林資協首先提到,過去國內鐵道事業發展過程中,向國內外各家廠商所購買的設備或系統,都有資料無法互通,難以發揮整合效益的問題。有鑑於此,鐵道局決定發展智慧鐵道系統,並成立專案計畫,以提升鐵道安全管理與營運績效。台灣的智慧鐵道發展策略,鐵道局定錨為:由上而下的發展架構、新舊兼容的數位建設模式、開放且利於擴充的標準及規範,以及結合產業界發展 R-Team。在作法上,則是選擇桃捷為第一個實施驗證的場域,實現鐵道智慧化三個主軸項目,並應用於日常營運,以達到驗證、調校及確效之目的。
 
接下來,他對智慧鐵道的三大主軸加以說明。智慧鐵道是由種種鐵道系統設備結合資通訊技術所構成。在架構上,是將各種鐵道設施與設備如列車、基礎設施或車站等在營運過程中產生的資料,加以收集並傳送到雲端系統儲存,並作資訊整合與分析,以提供不同應用服務的需要。由不同業務單位依其精進績效目的,發掘所需之應用服務,進而分析其資料需求,再據以收集與整合運用,藉由此資料供需分析模式,可逐步收集到有價值的資料,儲存運用。國外類似案例也很多,如瑞典-eMaintenance系統收集大量異質資料,進行維修保養的決策分析,以減少故障和意外停機時間;德鐵的鐵道設施診斷與分析平台(DIANA)透過資料融合進行後端資料判讀處理,預先判斷異常訊息,並派工進行預測性維修。而此數位化和自動化的過程,也是創新能力的核心。
 
為了加強安全監管,鐵道局也建立了智慧鐵道雲平台,訂定上傳鐵道雲標資料標準,目前共有58項資料,涵蓋基本建構、系統狀態、公共安全、統計指標及維修資訊等,可提供包括監理作業、事故事件調查分析、事故應變監控協調及營運狀態監控等應用,以及動態畫面顯示、鐵道安全監測、資料交換統計及救災管理支援等功能。鐵道營運機構(如桃捷等)的雲平台需依照前述資料傳輸標準傳送資料到鐵道智慧雲平台,其資料來源是由各種鐵道功能系統提供,二者間透過端控制器或邊緣伺服器連接,以滿足可整合新舊鐵道功能系統的需求。雲平台符合規範建置,採安全的軟體發展生命週期 (SSDLC)方式發展系統,以提升系統安全性。服務應用間通訊則採用資料匯流排架構,具備彈性及易於修正及擴充的優點。
 
在標準資料介接整合方面,林資協提到在智慧挺道專案計畫中,也訂定了鐵道應用層的資料標準格式,以典範數據模型(CDM)架構定義 5 層(Level 1~5)資料框架,以滿足各種應用需求,包括基礎設施、車輛、營運、施工管理,,,等,透過典範數據模型碼(CDMID)定義物件類別,以及智慧鐵道單元碼(SRUID)定義個別物件或組件,可以使鐵道營運機構的資產物件具備唯一識碼別,再運用工業物聯網通訊架構,在設備端、鐵道營運機構雲平台及智慧鐵道雲平台間,依訂定標準傳送資料。
 
在試驗場域營運實證方面,他說明桃捷採用此端、網、雲架構已建構整合型智慧營運分析系統 (MARS),可提供各種營運管理所需功能,如 : 控制與監控系統儀表板可作列車載重分析、電聯車車門開關時間預測性維修分析,以及列車軸碟溫檢測設備已提升行車安全等,目前已完成超過160個分析模組,有效提升運管績效。
 
最後,他作個總結,目前鐵道雲平台已完成建置,桃捷雲平台及其應用也已實際投入營運作業,他期望後續鐵路營運單位、建設單位共同參持續推動數位轉型,早日完成國內軌道產業智慧化升級。聽此演講有助於瞭解鐵道智慧化基礎建設,同學均感獲益匪淺。
 
世曦林啟豊資深協理於中華技術講座上分享智慧鐵道發展與推動策略
 

70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