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能發展停看聽
2020-11-09
文/數位公民記者吳玟誼
“
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沒有人是局外人”
– 陽光伏特家創辦人 陳惠萍
能源轉型 台灣無法置身其外
工業革命以來,加速全球能源的使用與耗竭,然而化石能源總有用盡的一天,更可怕的是,在化石能源被耗盡之前,地球可能就早已無法負荷。燃燒化石能源產生大量的汙染和碳排放,造成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氣候變遷等問題,這些種種問題更是人類的大災難。
隨著化石能源的逐漸匱乏,能源轉型已經成為先進國家積極研究與推動的方案。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於2017年發布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17),推估全球能源需求,到2040年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來源,但是年均成長率已經平均降至2%。相較之下,反觀再生能源的年均成長率將高達7%。近年來,如日本、荷蘭、法國、德國、挪威、加拿大與台灣等各國亦推出能源轉型政策與行動方案,積極朝向發展低碳且潔淨的能源目標努力。

IEA推估 2016年-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
現階段,全球正面臨「能源轉型」的重要時刻,一直以來仰賴外購能源的台灣更無法置身其外,這是整體世界趨勢。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要與大自然和平共存,建立永續環境發展,就必須逐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發展「綠色能源」或許是一道曙光,將引領一波新的工業革命。
台灣能源轉型行不行
現階段,政府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並且已經付諸行動。沿著台灣西部海岸,汽車奔馳於台61線上,海岸線觸目所及都可看到風力發電機正忙碌的運轉。再往南到陽光充足的台灣中、南部,農地、魚塭等,架起了一片片太陽能板。根據政府的規劃,2025年將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達到20GW,風力發電則要有5.7GW,綜合其他再生能源,要滿足廢核之後發電缺口。
這為何對我國又至關重要?除了是世界趨勢之外,更攸關國家安全,目前台灣能源有近98%仰賴進口,又因為是島國,電力無法跨國支援,如果化石能源受到某些政治因素影響而無法取得,台灣將陷入高度危機中,因此提升台灣能源自主相當重要,而藉由「綠能」來提升能源自主,更是兩全其美的辦法,也非常具有意義。
根據我國能源轉型政策規劃,推動能源轉型,分別從「創能、儲能、節能、智慧系統整合」等四大面向進行推動,重點推動項目包括「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綠能屋頂全民參與」、「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智慧電表示範建置」,以及目前籌備中的「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在創能方面,政府規劃2025年各類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太陽光電20,000MW、風力發電6,700MW、地熱能200MW、生質能813MW、水力2,150MW及燃料電池60MW,總和達總發電占比20%,其中又以「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尤其重要,佔再生能源發電比84%。政府以國內需求為基礎,發展特色產業,引進國內外大型投資,帶動創新科技研發與創造多元就業機會,致力打造安全、潔淨永續的綠能矽島,也希望台灣成為亞洲綠能產業的重要據點。

我國2025年規劃之再生能源佔比圖
政府積極推動「非核家園」與「節能減碳」的同時,除了降低火力、核能發電外,「綠色能源」必須也要能順利補上這個發電量的缺口,要能解決穩定供電問題,並且多方面考量能源安全及供電經濟等層面,才能順利轉型,只是不免讓人質疑,能源轉型後的發電量,是否可滿足未來的電力需求?畢竟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都有其難以忽視的缺陷存在。根據能源局表示,能源轉型已有完整電力規劃,2025年之前都不缺電,備用容量率維持在15%以上,備轉容量率維持10%的水準,是可以穩定供電的。

隨著經濟大力發展,2025年的長期備用容量已經高達15%
綠能真的萬能嗎?
雖然「綠色能源」是國際發展的趨勢,也是台灣能源發展的重要目標,然而,綠能真的有那麼好嗎?綠色能源本意是乾淨、零汙染、環保,在打著環保的大旗下,不過我們發現到,其實綠能在開發、執行上,卻也衍生諸多問題。
以太陽能發電為例,我們可以在西南沿海一帶的路邊、田野間,發現棄置的太陽能板,這些大型且難以處理的垃圾,除了重創綠能的環保形象,也反映出太陽能板除役後的垃圾處理問題。此外,太陽能板的設置也是一大問題,將太陽能板設置於土地上,衍生出的問題就是「假種田、真種電」,將良田、農地拿來種電,是否會影響台灣的糧食供應,更引發不少爭議;若太陽能板設置於屋頂上,則又衍生出在違建屋頂上合法鋪設太陽能板的問題,那這樣究竟算不算違法,也是相當複雜的問題,政府說不清,民眾更是霧煞煞,此外,政府推動「綠能屋頂全民參與」計畫,然而申設流程繁瑣十分繁瑣,使得民眾及廠商的意願不高,也讓屋頂型光電推動緩慢。
再以風力發電為例,因為陸域風機產生的噪音會影響周遭居民,使政府對陸域風機採不積極發展的態度;至於離岸風電的部分,因為風機會影響海洋生態、候鳥棲息地,影響漁業等,並非是完全的解決之道,而是必須做更全面性的評估。以上種種問題,也令人不禁懷疑,綠能真的是最好的能源危機的解方嗎?

台灣西部沿海一帶風機處林立,甚至連遠端的海面上也開始架設離岸風電。只是綠能,真的是萬能解藥?
政府應積極解決問題 綠能未來才有希望
由以上問題我們會發現到,再生能源的執行上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雖然政府制定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20%的目標,然而在實際去「執行」之後,會衍生出層出不窮的問題,外界的質疑聲浪從未停止,這些更需要政府去積極的去面對,並不斷做調整,否則若依舊照之前的方式執行,是不易達成目標的,若只是暴力達成目標,也並不是最好的做法。
攤開一篇篇的新聞專題,綠能在台灣的前景堪憂,然而,綠能的發展看似困難重重,但在未來還沒有更新、更環保的發電技術被發展並普遍應用,現階段的綠能政策成為基本也是解決方案。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林學淵表示:「要看整個能源『生命週期』,我們做過整體評估,綠能比起以其他傳統能源,對環境、生態、社會等仍然是傷害最小的。」
林主任認為,綠能因為頂著這個名字的光環,總是被放大檢視,但是其實每一種能源都會對環境、生態、社會、人類等造成影響,所以應該要把所有的影響都納入考量,從開採到最後的使用,都要全面性做完整的評估。
政府力拼綠色能源的發展,希望創造更乾淨、零汙染的能源,並達成能源的永續,但是在執行上更需要用心規劃與審慎評估,若執行方法正確,積極解決在綠能發展之路上遇到的各種難題,要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20%的目標還是可以指日可待的,綠能的未來也才有希望。
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