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風」了,電來了?(上)

數位公民記者陳原本 2020-11-30

在真正面臨到全球暖化帶來的災害時,人們才會開始意識到「現行取得能源的方式還可行嗎?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瘋再生能源?

現在進行式的地球暖化,首當其衝的便是位於北歐的國家,當冰山融化了,海平面上升,不但會產生連鎖反應的生態浩劫,更嚴重的是家園將淹沒於水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擁有最佳再生能源技術的國家都是位於這些已經認知到自己「不能忽視全球暖化所帶來影響」的北歐國家。

隨著溫室效應越來越劇烈,近幾年來,可以觀察到,全球氣候的加速變遷,地球發燒了,而且發生的氣候變化人人有感,如夏季般炎熱的時序拉長,冬天不再這麼嚴寒,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成為容易觀察到的現象;為了減緩地球暖化速度,聯合國在2015年底便修訂了各項永續發展目標,其中第7項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7, SDG7)主旨為確保所有人取得可負擔、可靠且永續的現代能源,詳細指標如下:

圖一、SDG7各項指標解說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若依照SDGs所設定的目標期程來看,2016年開始,全球能源轉型已經成為必須要走的一條路,但是到底再生能源與傳統化石燃料產生的能源比重配比為何?由前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總幹事Kandeh Yumkella一句話就可以得知,他說:「新目標是在2030年前,再生能源占能源供應量比例達40%。」若參考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 (REN21) 的報告,可得知化石燃料提供近八成的全球能源消費量,而再生能源電力比僅占兩成,目前根據世界銀行出版的2020年「SDG 7追蹤:能源進展報告」來看,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雖然再生能源於發電已大幅成長,能源效率的改善也進步了不少,但欲達成2030年目標還有很一大段路要走。

綠電採購,企業領先政府先行

為達成2030年的綠能目標,除了政策面的設立,更有許多國際大企業相繼承諾最終將100%使用再生能源,就最近的例子來說,美國飲料巨頭百事可樂(Pepsi Co)在2020921日宣佈,至2030年,百事可樂所有的直接業務全部都要採用綠電。

企業的這波綠電潮可以追朔於2014年時,由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碳揭露計畫(CDP)、國際再生能源署(IRENA)等國際組織共同發起成立國際綠能倡議組織「RE100」。這項計畫在創立不久後,蘋果、GoogleFacebook、微軟、HP 等國際大企業便都加入成為其會員,而加入的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的時程,並逐年提出規劃。

根據RE100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超過240家企業成員,將透過綠電投資自發自用、購買再生能源憑證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 RECs)、簽訂綠電購售合約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 等手段,達成綠電使用目標。鏡頭拉回到台灣,今年7月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向離岸風電大廠沃旭能源簽訂920MW(百萬瓦)的裝置容量離岸風場綠電,為目前全球規模最大企業購售電契約,此舉也間接影響台積電榮獲2020 RE100領袖獎:最有影響力先驅 (Most Impactful Pioneer

國際間由政策面到產業面,不斷的推廣使用再生能源,不論是在國家對環境的正面影響上,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上,使用綠能發電,必定成為趨勢。

 

圖二、綠能倡議組織「RE100」會員企業LOGO示意圖,圖片來源:RE100官方網站。

 

是為了跟「風」,還是為了發展新能源?

隨著國際間再生能源技術的突破與能效的提升,未來再生能源的成長將會越來越快,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預估未來水力發電將是全球再生能源最大供應來源,其次為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化石燃料占整體能源供給量將逐步減少。

目前在全球最具潛力的再生能源便是風力發電,從過去的陸域發電到近年來逐漸轉向海上的離岸風電,從2019年來看,全球風力發電市場正在蓄勢待發,由於技術的進步,風電設備裝置容量上升,陸域風電逐漸穩定,離岸風電成為新興市場,大量的技術湧進也促使成本得以下降,歐洲國家以競標的方式決定離岸風場的開發權,美國與中國也比以往積極推動風力發電,繼水力發電後,全球第二大再生能源非風力發電莫屬。

現階段可見到的,則是台灣水力發電的場域及技術逐漸飽和,需有其他種類的再生能源進行填補,太陽能發電已經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能夠具有短期、具體且即時的規劃,但是在風力發電上則是備受質疑,除了「技術能量仰賴外國外」「開發成本更是佔所有再生能源最高的」,而可能「影響的生態範圍也是最大」,如:陸域風機影響養殖業與附近居民、離岸風機對海洋、鳥類生態以及漁業產生破壞。而針對安全性也因為台灣位於多颱風、多地震的地帶,因此會讓不少居民存有安全上的疑慮。

但是政府為什麼還是堅持要推動風力發電?針對這個問題,國際的研究報告就已經揭露,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台灣海峽是世界上少見具有優良風場的地區。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工程司4C Offshore2014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就指出,世界上共有20處離岸風場,其中台灣海峽就有16處。此報告一出,吸引外資注意,紛紛想來台灣插旗,而台灣西部海岸陸域風機已經接近飽和,唯有往海上插風機才能補足再生能源的發展需求。

涉足離岸風電產業已有多年歷史,台灣風能協會林俶寬博士受訪時強調,台灣有發展離岸風電的優異條件。他說:「這個其實我一開始要做風電的時候,就在想我們到底要不要做,那時技術門檻很高,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但是後來仔細想想『風是我們自己的。』台灣永遠都有風,風不會自己跑掉,至少根據工研院研究出來的,目前台灣的風力只少還可以維持600年不變」

林俶寬博士計算,假設一支風力發電機的平均壽命有20年,只要風還在,就可以再次更換,這樣是不是就有30個世代,那這樣這30個世代都有自己的能源。具能源局資料顯示,台灣有超過九成的能源來自進口,未來的能源台灣能掌握多少?或許這就是今天用力推動再生能源的動力。

圖三、台灣能源進口與自產比例,來源:能源局。

 

 

 

 


8186

延伸閱讀